【水產養殖專欄】pH值對魚類養殖的影響

【什麼是pH?】

pH值是溶液中氫離子(H+)濃度的指標,也就是溶液的酸鹼度:溶液中氫離子越多,pH值越低,溶液的酸性就越強;反之則鹼性越強。依照氫離子的濃度將溶液區分為中性(25℃環境下,pH=7)、酸性(pH<7)、鹼性(pH>7)。

pH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,許多化學反應、生物體的代謝都必須在特定pH的環境下才能作用,我們也可將pH當作預判環境中化學反應的指標可能。比如人類體液的pH就維持在7.35~7.45之間,否則可能會出現酸/鹼中毒症狀;環保單位可以pH來判斷該區域水質汙染程度等等。

【pH與養殖池的關係】

養殖池的管理上可以用pH值當作池水狀況的參考依據,pH過低反映出可能有過度投餵、池底老化等問題;pH過高則可能是藻類過濃或藍綠藻孳生的情況。

一般養殖池水的酸鹼度維持在pH 7.5~8.5之間(廣泛一點在pH 7~9),否則會對養殖生物產生緊迫,從而抑制生長、代謝、生殖等。舉例來說,當池水pH較低時,魚隻皮膚粘液分泌量會增加、並有鰓部上皮細胞潰爛、體表出血等現象,每種魚種對於酸鹼度的耐受性不同,但多半會因為緊迫,導致體弱、病原容易入侵,若pH小於6時(俗稱的水太酸),魚隻則有浮頭、焦躁不安、跳出水面、顫抖、鱗片豎立等症狀,嚴重者會昏迷甚至死亡;相反地,當池水pH過高時,則會出現鰓部受損、體表潰爛等症狀,且在高pH情況下氨容易以高毒性的分子態(NH3)形式存在於池水中,可能進一步引起氨中毒。

【pH變化的因素有哪些?】

在養殖池中,pH的變化主要受到生物的「代謝作用」與藻類的「光合作用」所影響。當水中生物進行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,部分二氧化碳溶於池水中會生成碳酸(H2CO3)並解離產生氫離子與碳酸氫根(HCO3),使水體中氫離子(H+)濃度上升,pH值便隨之下降;反之,當水中有豐富的微細藻類,在日照充足時進行光合作用,消耗掉水中的二氧化碳及碳酸,進而使氫離子濃度降低,pH便會開始上升。

在戶外養殖池中,白天由於光合作用旺盛,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,使pH持續上升,在約莫下午三四點時達到頂峰;而當太陽下山,光合作用逐漸停止,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開始累積,池水pH便會穩定下降,在凌晨日出前夕達到最低,形成一天中pH值不斷上下波動的週期循環。

除此之外,隨著養殖時間越長,池底殘餌及糞便累積,經微生物分解產生硫化氫、有機酸亦會導致池水酸化,而動物代謝排出的氨氮與硝化系統產生的亞硝酸及硝酸也都會對pH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。

【如何保持pH穩定?】

一般來說,在池水pH偏低情況下可潑撒熟石灰、小蘇打等來控制;pH偏高則可使用腐植酸、發酵菌液、矽酸鎂等來調節,但若已在養殖過程發生pH失調及表示池水狀況不穩,透過補充添加劑的方式效果都有限,從放養前的整池和日常管理上下手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。如前文所述,池水pH主要受到代謝作用及呼吸作用的影響,因此控制池水中的生物量與投餵量至關重要,不過量放養,適度投餵不過料,減少因呼吸作用造成的池水酸化;不過度施肥、定期流換水,防止藻類過濃並降低倒藻風險;定期使用益生菌維持藻菌平衡能更讓池水pH保持穩定。

參考資料:

  1. Noga E.J. 2000. Fish Disease: Diagnosis and Treatment.

標籤: , , , , , , , 24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